5月26日,国家电网特级技师张森受邀走进我院,在大学生活动中心以《技能工匠的成长技巧》为主题,为即将踏上实习岗位的学生带来一场扎根一线的匠心课堂。讲座聚焦“职业沉淀 ”与“技术破局”,用电力行业真实创新的案例,拆解技能人才成长的核心逻辑。

从“带电班”到“创新工作室”
“持续从事同一工作,是专精技艺的必经之路。”张森以自身34年带电作业经历开篇,讲述从基层检修工到技术专家的蜕变历程。他通过“66千伏地电位断接引线工具”的研发故事,再现技术攻坚的真实场景——面对传统等电位作业的高风险难题,团队创新采用绝缘吊具精准控制引线距离,配合扭力扳头杆破解锈蚀螺丝困局,最终实现作业安全质的飞跃。
当北斗卫星遇见电力巡线
讲座中,一项跨界融合的创新成果引发关注。针对偏远山区巡线定位难的问题,张森团队将北斗卫星的定位与短报文功能引入电力系统,开发出杆塔导航技术。无需手机信号的通讯方案,不仅提升巡线效率,更在PPT展示的定位界面截图中,让学生们直观感受科技赋能传统行业的智慧。
藏在工具里的匠心密码
“真正的创新,是让复杂操作回归简单。”张森以“免出线导线牵引器”为例,演示如何通过复导线卡具设计,将原本需要高空拆装的操作简化为地面作业。而“220千伏带电更换绝缘子串工具”中伸缩式塔头卡具的应用,则巧妙化解了滑车组受力不均的行业痛点。这些凝结实践经验的技术革新,让非电力专业学生也读懂了“把问题转化为进步阶梯 ”的职业哲学。
答案永远在下一问
整场讲座贯穿“发现问题即创造机遇”的思维主线,彰显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安全、高效、省时、省力是衡量技术价值的标尺,也是工匠精神的落脚点。”从日常工作中的细微之处到跨领域的技术借鉴,这场闪烁着金属质感的技术对话,让抽象的“工匠精神”化作可感知的工艺革新、可传承的智慧结晶。
当大屏幕定格在“谢谢大家”的PPT尾页时,现场响起持续热烈的掌声。同学们纷纷感叹:“这场讲座刷新了我们的思维认知。那些看似冰冷的金属零件,原来凝聚着如此滚烫的匠心。”

本次专家进校园的活动彰显我校“雷锋式职业人”的育人理念。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学生不仅掌握了实践技能,更是培养了精益求精的工匠态度和创新思维。这种理论知识与实践成果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们的专业热情,塑造了卓越的职业品质。未来,我院将继续搭建这样的交流平台,让更多学生能够直观感受行业专家们求实、求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培育新时代能工巧匠奠定坚实基础。
机电工程学院院长吴刚,团委书记王译晨、副书记刘韵馨,机电工程学院教师和学生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文字:团委
机电工程学院
图片:团委
核发:王丽娜
吕恒吉